找到相关内容183篇,用时43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从《肇论》看玄学向佛学的转变

    论说篇》)。夫佛经事数,华人所难,而领会大意则时风所尚。晋代人既变佛经之烦重,为玄学之会通,自易为学术界所接受。然则以言说为方便,非但为当日释家之紧要条目,而佛学之大见流行盖亦系于此也”[注19]。...

    张卫红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72952946.html
  • 准提问答集(1)

    戏行般如幻渡生,共唱一部释家之大圆满喜剧。   10过去有中国有那些大德提倡准提咒?  答:袁了凡、憨山大师、藕益大师很多。  憨山大师对弟子谭福征等说 :在家弟子,五欲浓厚,烦恼根深,日逐现行,交错...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00053148.html
  • 佛理擅变与文风趋新—兼论晋宋间山水文学兴盛的原因

    象》中所标举的“得意忘言”、“得意忘象”之说,风靡一时,迅速成为全社会的指导思想。释家此时亦皆以“格义”形式附会玄学①,现存《安般守意经》既多杂道家之言,以“清净无为”解释“安般守意”,释道安《安...

    高华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42654492.html
  • 《中国禅学思想史》的方法论评析

    佛教向中国哲学风格的归趣,是未解佛教哲学本身的义理进程,而以心性功夫作为释家向儒道的归趣则又是未能确解哲学问题的型态区别。前者因于佛教自身的义理蕴涵,后者因于三教自身的不同型态。洪书中言:   “从...且大量著述讨论儒道与佛学辨正的学理问题,但是永觉元贤禅师的理论观点仍是释家为正、儒道为附的思路,本书论述禅门衰落的历史现象固然存在,然而征诸永觉禅师之作时,却非如此,因此为欲辨正永觉禅师之说是释、还是...

    杜保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94654825.html
  • 从《华严经》<入法界品>一探佛教之“游行”义

    为原始佛教的代表经典,以下即提出两段经文,分别探讨其“游行”义:  1.尊者释家子婆咎……白曰:世尊,我常安隐无有所乏。世尊复问婆咎比丘:云何安隐无所乏耶?尊者……白曰:世尊,我昼夜不眠,精勤行道,...

    释演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80355850.html
  • 三教平心论

    正法。常人之于子弟。不过致其慈爱。而释氏之于子弟。则能化之以正道。妙庄严王者。药王之君父也。自药王出家。而妙庄严王亦出家。因得授记而成佛道。罗□罗者。释家之长子也。自释迦出家。而罗□罗亦出家。因得...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83155866.html
  • 从寺院讲唱到俗讲、转变

    是清怨委曲,说唱的目的是获取金钱。释家转变至此已经成了民间转变。转变由僧担任,与由民间艺人担任,年份相差不多,说明转变作为一种宣传佛教故事的技艺,是和佛教文化本身一样,有较快的传播速度。晚唐时(大和...

    俞晓红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92456588.html
  • 佛教文学对中国小说的影响(3)

    观沙门文潊讲经,上称善。由是观之,俗讲乃当时一般人的称呼,但此称呼似乎不为释家所取,而仍以讲经呼之。  而转变者,也是说解与歌赞相间,或说经中事,或吸收民间传说,敷演成又讲又唱的形式。与俗讲类似而却...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51656983.html
  • 禅对柳宗元诗影响

    出发,他也反对佛教徒“不为耕农蚕桑”而坐食的行为。而自己所注重的,是佛教这些外在迹象掩蔽下的内在“韫玉”,即与儒家的经典《易》、《论语》相合的义理精神。一般说来,儒家“入世”,释家“出世”,似大有抵牾...

    王树海/王凤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405557341.html
  • 中国美学若干局限分析

    性功》。)的奥妙,至少暗指生存快感的不同。而“儒道释”缺一不可的原因,或许也就在这里。可以说,道家如果对儒家也有“否定”,是指生存感受上的不同,释家对儒、道的否定,也同样是指生存感受的不同。这种生存感受...

    吴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500257867.html